在近日召开的第七届全国帕金森病及其他运动障碍疾病学术会议暨2010上海交大国际神经疾病学术研讨会上,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组长、上海瑞金医院陈生弟教授指出,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第二版已于2009年出台,但全国很多神经科医生及内科医生并不了解,帕金森病治疗存在不少不规范之处。 老龄化社会来临 帕金森病威胁大 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于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不但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使其逐渐丧失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目前中国的帕金森病患者有200万左右。陈生弟教授说,目前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很快,七八十岁以上的“老老人”数量不断攀升,帕金森病的危害更显严峻。 陈生弟提醒,以下是帕金森病的高危人群:脑外伤患者;曾接触过重金属或农药的人;携带一定基因的人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显著提高。 此外有些人已经处于帕金森病的临床前期,却还不够标准诊断为帕金森病,也没有手抖,但一定要高度警惕避免不要进展为帕金森病。这些人的表现为:嗅觉不好,有睡眠障碍,常发噩梦,睡觉爱踢被子,几天大便一次。如果有这些表现需要重视,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补充维生素,加强营养,积极参加锻炼,同时多喝茶。 新版治疗指南:首选药物因人而异 据悉,为更好规范国内帕金森病的治疗,提高治疗水平,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学组于2006年制定了首部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并在2009年对其进行修改和补充,发布了第二版治疗指南。陈生弟介绍,更新后的治疗指南保持了与国外指南的一致性,代表了国际最先进的治疗水平,也意味着中国的帕金森病治疗理念已经与国际接轨。 新版指南指出,对帕金森病应采取综合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心理治疗及护理等。药物治疗是首选,也是主要治疗手段,而手术不过是药物治疗的补充。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所有治疗手段,无论药物或手术只能改善症状不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无法治愈。因此,治疗不能仅顾及眼前而不考虑将来。 在病人患病早期,如果病情没有影响生活和工作能力,应鼓励患者坚持工作,参与社会活动,可以暂时不用药治疗;但假如疾病已经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则应开始针对症状的治疗。 治疗应遵循一般原则也应强调个体化特点,不同患者的用药选择不仅要考虑病情特点,还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就业状况、经济承受能力等因素。一般来说,对于小于65岁且不伴智能减退的患者,首选药物是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若由于经济原因不能承受高价格的药物,则可首选金刚烷胺,如果有些患者因为工作需要显著改善症状,可以首选复方左旋多巴;对于大于65岁或伴智能减退的患者,首选复方左旋多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