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医网 > 疾病频道 > 动脉硬化 > 正文

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12月31日 14:40 来源:药物与人

  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是逐步深入的,大多数学者都认为;动脉粥样硬化与饮食失调,脾失健运;五志所伤,情志失调;年高体衰,肾精亏损;气血亏耗,心脉失养有关。随着临床实践的深入,逐步认识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本虚,包括气虚、阳虚、阴虚;标实,包括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范畴。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则气血津液运行障碍。若脾胃受损,脾不健运,输化失常,则水谷精微变为浊脂,进入血液而使血脂升高;浊脂越积越多,不得清化而变为血中之痰浊。人之血液流行于血脉之中,脏腑功能失调则血运不畅,易生瘀滞。痰瘀互结而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引发中风、胸痹、心痛、痴呆等诸病。临床上基于以上理论基础,为病人辩证施治。

  目前,中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单味药和成方的研究,主要从活血化瘀、祛痰降脂、扶正补虚法(健脾益气、补益肝肾)等治法入手。

中医如何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活血化瘀法

  中医将血液的高凝状态、血栓形成、血管壁受损、脂斑形成,有包块刺痛,舌质青紫等视为血瘀证。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证明:多种活血化瘀药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

  具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的活血化瘀药很多,常用的如三七,性味甘微苦,温,归肝、胃经。功能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研究发现,三七有效成分能明显升高血清中血管内皮舒张因子、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降低内皮素、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活性水平,拮抗血小板粘附、聚集和血栓形成,保护动脉壁和扩张血管。

  丹参、川芎、西红花、蒲黄、牡丹皮、桃仁、姜黄。一些有破血作用的虫类药如水蛭、蜈蚣等也有抗动脉硬化作用。目前以上药物,已有很多制成水针剂或粉针剂,应用于临床。

  血脂异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调节血脂作用的活血化瘀中药还有鸡血藤、大黄、虎杖、姜黄、地龙、桃仁、红花、三七、水蛭、丹参、郁金等。

  ●祛痰降脂法

  脂质代谢异常是导致动脉硬化形成的重要因素,中医将高脂血症归属为痰浊证。所以采用化痰降脂、利水渗湿等方法治疗。

  常用药物如昆布,性味咸,寒,归肝、胃、肾经。功能软坚散结,消痰,利水。实验结果显示,昆布醇提取物能使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提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血过氧化物含量降低,这些作用有利于拮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

  化痰祛瘀汤由化痰药(如桔梗、海藻、瓜蒌、玉米须)及祛瘀药(如山楂、郁金、蒲黄、藏红花)共同组成,能有效降低血浆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有很好的降低血脂的作用。

  ●扶正补虚法

  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本质是本虚标实之证,所以补其不足十分重要。人至中老年,脾胃功能渐衰,脾虚则运化升清失职,水谷精微运化失常化为痰浊,阻于血脉,而形成高脂血症。肾气渐衰,肾的生化推动乏力,血失畅行,瘀滞于脉道而硬化。扶正补虚法针对脏腑亏虚之证,而多采用具有补气养血、健脾益气、滋养肝肾等作用的方药。

  有利于抗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与发展的扶正补虚类中药有:淫羊藿、当归、何首乌、黄芪、党参、白术、桑寄生、牛膝、杜仲、沙棘、刺梨、绞股蓝、灵芝、蜂胶等。

[责任编辑:xuanyuan]

常见疾病问题

就医导诊

找最好的医院
找附近的医院
查疾病 - 查症状 - 查药品 - 检查查询 - 妇科 - 男科 - 皮肤病 - 性病 - 眼病 - 口腔病 - 耳鼻喉疾病 - 肾病 - 传染病 - 精神心理病 - 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