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医网 > 疾病频道 > 冠心病 > 正文

回顾心脏介入治疗的发展之路

1月9日 9:34 来源:家庭用药

  “站在巨人的肩上”

  1929年以后,遭医院解雇的福斯曼医生无法再继续他的科学探索了,但是用“心导管术”来探索心脏疾病,用“介入”来治疗心脏疾病的后来者前赴后继。

  多年后,美国心脏科医生将福斯曼的方法重作研究,逐步发展成比较完整的右心导管检查术(1941年)。然后,有左心导管检查术(1950年)。与“心导管术”结合发展了选择性心血管造影,其中最重要的是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出现的选择性冠脉造影(1973年)。心脏导管不复是当初的输尿管导尿管了,而是用塑料、尼龙编织物、特殊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功能不同、形态各异的心导管,其中还有“记忆导管”。

  选择性心血管造影能够很好地诊断出先天性、瓣膜性心脏病的生理和病理变化,为外科手术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选择性冠脉造影则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

  1973年4月23日,上海中山医院陈灏珠教授成功完成了我国首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心脏“介入”最初只是一种诊断手段,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科学家开始探索将它用于治疗。首先,应用于临床的是安装心脏“起搏器”。经过静脉将导管电极放置到右心室进行单心室起搏,再发展到右心房进行房、室顺序的起搏,将导管电极置入冠状静脉窦也可起搏左心室进行双心室起搏。

  革命性的一刻发生在1977年——世界上首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仅用球囊扩张)获得成功。就职于瑞士苏黎世的德国医生Andreas Gruentzig(1939-1985)一直梦想着做出一种导管能够用于冠心病的治疗,为了圆梦,他甚至把自家的厨房当成了试验车间,试制各种模型。1975年,他终于成功发明了一种带有气囊的双腔导管。用这根特殊设计的心导管,从股动脉(现在又有桡动脉路径)插入,最终将导管放到心脏冠状动脉狭窄的部位,然后将导管末端的塑料气球(球囊)注入盐水和造影剂。当“气球”胀起,便把造成血管狭窄的粥样硬化斑块挤压入血管壁,血流恢复畅通,达到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抢救“心肌梗死”的目的。

  下一页:“架”起生命希望>>

常见疾病问题

就医导诊

找最好的医院
找附近的医院
查疾病 - 查症状 - 查药品 - 检查查询 - 妇科 - 男科 - 皮肤病 - 性病 - 眼病 - 口腔病 - 耳鼻喉疾病 - 肾病 - 传染病 - 精神心理病 - 肿瘤